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在英国享受火车上的阅读

来源:中国报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1-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周四从纽卡斯尔出发去牛津开会。英国除了沿海南北向的火车还算方便外,这种横跨东西向的线路是出了名的慢且不方便。我得带什么书来打发时间呢? 以前每次坐短途火车,我常常会

周四从纽卡斯尔出发去牛津开会。英国除了沿海南北向的火车还算方便外,这种横跨东西向的线路是出了名的慢且不方便。我得带什么书来打发时间呢?

以前每次坐短途火车,我常常会买一份报纸。刚到英国的几年,我一直选择《泰晤士报》,除了因为其开页相对小,在狭窄的火车上容易铺展,当然还因为它是报业立场相对中立的老名牌。记得在来英国留学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英伦随笔集,是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写的《会移动的城堡》。其中熊秉元特意提到过在牛津生活期间,他往往仅周末买一份大开版的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。这样不仅一周的大小事基本都涵盖其中,而且他还尤其喜欢看里面的“讣告”版,因为英国的讣告往往是各行各业出色个人的缩微传记,不仅长知识而且也助于了解英国文化。“泰晤士报的讣告版”是我踏入英国之后第一个猎奇对象,果然不假。当然,其实英国其他报纸几乎都有类似的讣告版面。后来《每日电讯报》针对坐火车的人群特意发起买报附赠矿泉水的促销,我的阅读选择也由此改变。

当然,不同的报纸其受众群也不一样。虽然没有人真的会以“报”取人,但拘谨的英国人时常会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阅读什么。

有一次我刚在火车靠窗的位置坐下,后面颤巍巍地上来一位老奶奶,手里攥着娱乐八卦杂志《Hello》,坐我旁边。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,她看我摊开了《泰晤士报》,马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其实我是不怎么看八卦杂志的。”这貌似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辩解有点滑稽也有点可爱,我连忙答应,嗯,嗯。一路上,老人家戴着花镜一页一页地仔细研究里面的图片,时不时会小声嘟囔出“哎呀,安妮公主怎么显得老了”,“现在怎么流行这种帽子配这种套装”等等评论,引得我也忍不住侧身偷瞟:上面是一个皇室聚会报道。老奶奶念叨的这些人和服饰,一小部分我听说过,大部分情况下我就完全老外了。看着老奶奶津津乐道地点评每一张照片,我心想:哈!原来传统英国人是这么看八卦杂志的。

周四从纽卡斯尔出发去牛津开会。英国除了沿海南北向的火车还算方便外,这种横跨东西向的线路是出了名的慢且不方便。我得带什么书来打发时间呢?

以前每次坐短途火车,我常常会买一份报纸。刚到英国的几年,我一直选择《泰晤士报》,除了因为其开页相对小,在狭窄的火车上容易铺展,当然还因为它是报业立场相对中立的老名牌。记得在来英国留学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英伦随笔集,是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写的《会移动的城堡》。其中熊秉元特意提到过在牛津生活期间,他往往仅周末买一份大开版的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。这样不仅一周的大小事基本都涵盖其中,而且他还尤其喜欢看里面的“讣告”版,因为英国的讣告往往是各行各业出色个人的缩微传记,不仅长知识而且也助于了解英国文化。“泰晤士报的讣告版”是我踏入英国之后第一个猎奇对象,果然不假。当然,其实英国其他报纸几乎都有类似的讣告版面。后来《每日电讯报》针对坐火车的人群特意发起买报附赠矿泉水的促销,我的阅读选择也由此改变。

当然,不同的报纸其受众群也不一样。虽然没有人真的会以“报”取人,但拘谨的英国人时常会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阅读什么。

有一次我刚在火车靠窗的位置坐下,后面颤巍巍地上来一位老奶奶,手里攥着娱乐八卦杂志《Hello》,坐我旁边。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,她看我摊开了《泰晤士报》,马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其实我是不怎么看八卦杂志的。”这貌似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辩解有点滑稽也有点可爱,我连忙答应,嗯,嗯。一路上,老人家戴着花镜一页一页地仔细研究里面的图片,时不时会小声嘟囔出“哎呀,安妮公主怎么显得老了”,“现在怎么流行这种帽子配这种套装”等等评论,引得我也忍不住侧身偷瞟:上面是一个皇室聚会报道。老奶奶念叨的这些人和服饰,一小部分我听说过,大部分情况下我就完全老外了。看着老奶奶津津乐道地点评每一张照片,我心想:哈!原来传统英国人是这么看八卦杂志的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yzzs.cn/qikandaodu/2020/1121/696.html



上一篇:专制夹缝中的报业巨人:张恨水的新闻素养
下一篇:“马拉松”与“快活新”

中国报业投稿 | 中国报业编辑部| 中国报业版面费 | 中国报业论文发表 | 中国报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