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 ——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

来源:中国报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2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是中国对世界文化与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。身为文化传播载体,纸张“使得过去传播思想的昂贵材料,被一种经济的材料取代”,“促成了人类思

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是中国对世界文化与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。身为文化传播载体,纸张“使得过去传播思想的昂贵材料,被一种经济的材料取代”,“促成了人类思想成果的流传”。[1](P.135)纸张与报业的关系最为密切,工业革命后机器造纸的蓬勃发展与纸张价格的下降,催生了世界廉价报刊时代的到来。伴随着社会书写方式和印刷革新的进步,“现代文化所用之纸,第一要能双面能印,第二要能上铅石印机,第三要能写钢笔”。[2]遗憾的是,近代中国传统造纸技术故步自封,手工纸张不仅难以满足国人书写需求,更无法适应中国报业印刷需要,形成了对西方纸张的高度依赖。“抗战前各大都市中间,比较新的家庭,即拭杯筷的纸,上厕所的手纸,无一不采用洋货”,而中国新闻业“所需用的纸张”,更是“百分之九十九是采用品质坚韧可以双面印刷的洋纸”[3],纸张成为制约中国新闻业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瓶颈。

纸张是报业的命脉,抗战时期随着日本占领和掠夺的加深,中国纸张进口来源枯竭,出现纸张奇缺,纸价飞涨,无纸印报的危难局面。“纸荒”成为战时中国报界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。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“卫国奋斗,责任之重大,实不亚于前线冲锋陷阵之战士”。[4]报业更是承担着宣传抗战方略,动员民众救亡,向中外传播抗战信息的使命,但纸荒的频发使得战时报业时常陷入“弹尽粮绝”危险境遇之中,这不仅关乎报业自身经营稳定,更成为对日舆论战和宣传战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。战时中国为何纸荒频发?其对中国新闻业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?新闻界如何在战火倥偬中妥善应对纸荒困厄,承载起抗战宣传的使命?对于这些重要问题已有成果尚付阙如。笔者尝试以史料为基础,从中国报业纸荒困局的表征入手,揭示战时中国新闻业在国难乱局中如何挣扎求生,在物质极端匮乏的状态中履行抗战宣传责任的历史面象。

一、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纸荒困局的发生及其表征

尽管自近代以来中国报业即受到纸荒问题的长期困扰,但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问题却尤为严峻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中国新闻业受国难时局的影响,报界纸荒在各地时有出现,且愈演愈烈。在上海,抗战之前报业纸张供应较为稳定,但受淞沪战局影响开始出现“纸料缺乏”,“纸价奇昂”的局面,“纸荒之危险”,“影响印刷业及新闻业殊巨”,报业所需“若干纸张已经绝迹,且暂时无法迅速增加纸张存储”。[5]由于纸价走高,西方纸业趁火打劫,不再“与各(在沪)大报社签订半年和全年”的长期纸张合同,导致报业纸张价格高涨波动剧烈。1937年-1939年上海纸张从“每令不及六元”,涨至三百多元。上海书报两业尽管“勉力维持”,却仍感不易,出现“无法继续出版之危机”。报人为此哀叹,纸价“一涨就涨了百余元”,此后更是“无日不涨,有夜皆增……这样的涨法,记者无以名之,只好名之曰‘混涨’”。[6]在华北地区,华北事变曾导致“外纸断绝”。据报道,“平津现闹纸荒、报纸缺乏允甚、每令由三元涨至五元七角余犹无货。坎拿大北欧各纸厂货物来者渐少,求过于供。各公司顷运之纸,均交合同家用,倘绥战扩大外纸断绝将影响华北新闻业”。[7]在天津新闻用纸价格从3.2元/令,涨至6.4元。天津《益世报》称,“津市消耗纸数最多者,莫过于新闻纸,除稍有根基之各报,尚可支持外,其初创未久之小报,广告价目即不能增加,而纸类又复腾涨不已,无日不处危境”,[8]津门报界哀鸿遍野。

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,全国大报馆多提前储备纸张,“库存甚多”,加之战事初起“洋纸输入尚易”,故报业用纸“尚不感缺乏”。但到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随着战火深入,“纸张运输”受到“重大影响”。[9]1938年末,日军在东南沿海登陆,“海口封锁,舶来纸张,全告断绝”,大后方“纸张供应日渐趋紧”,“洋纸价格激涨”,报业重新面临“甚为缺货”的危局。在武汉,“每逢时局有一次变动,汉市的物价,马上便会高涨起来。”尤其是纸张作为“外来的货物”,已经“涨得大不象样”。报业用纸从原价不过三四元每令,“涨到十七八元”。[10]在南京,自1937年以后报刊“纸张来源近益缺乏”,迫使大量报刊外迁或停刊。[11]即使如湖南这样富产纸张的地区,纸荒肆虐同样严重。战前“湖南的报纸以及各机关用纸,大多是舶来品”。以至于“那时每每抵制仇货运动发动一次,湖南方面就要闹一次纸荒。”[12]由此而见战前纸荒已突破区域局限,呈现向全国蔓延的趋势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yzzs.cn/qikandaodu/2020/1224/711.html



上一篇:报业自办发行数据库建设升级之浅谈
下一篇:传媒视点

中国报业投稿 | 中国报业编辑部| 中国报业版面费 | 中国报业论文发表 | 中国报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