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困(3)

来源:中国报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工业造纸能力不足之外,中国传统手工造纸产业亦受国难影响,发展不振。传统造纸多为“农村副业”,造纸技术“口口”相传,导致中国各大造纸产区

在工业造纸能力不足之外,中国传统手工造纸产业亦受国难影响,发展不振。传统造纸多为“农村副业”,造纸技术“口口”相传,导致中国各大造纸产区技术“因循相习”,“历千余年而无进步”,以至纸质退化“一代弱似一代”,无法满足近代国人书写与报业印刷需要。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占领东北、华北、华中等地区,使得中国土纸市场“销场尽失”。战时土纸市场的萎缩加速了传统造纸的衰败,在湖南,“因华北及东南滨海区域之失陷”,导致“湘纸之省外销场……多被摧毁,省内销场亦蒙不利之打击”,土纸生产一落千丈。[3]战时“浏、醴、平、攸等县”,大量纸工失业,生活无以自存,造纸亦无从谈起。安徽、湖南、浙江等传统造纸产业区的衰落[23],使得中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纸荒问题的能力大为削弱。

其次,就新闻业自身而言,战时中国报业大规模内迁,沿途不断遭受日军袭扰,人员物资损失极为惨重,储备纸张大多散落无存。到达大后方后,各报多无储备纸张,造成短期纸荒的出现。《大公报》迁渝途中,在宜昌遭受日军轰炸,“勉强运上船的物资和纸张”均荡然无存。《新华日报》迁出武汉后,在湖北嘉鱼遭到日机轰炸遇难二十余人,运纸船只沉没,印报所需卷筒纸20卷被焚毁。即使报纸成功迁至大后方后条件也极为简陋,无法实现纸张及时运输与存储,导致印报困难。战时《中央日报》《新华日报》《扫荡报》等报纸来渝后,多“自备印刷”但“整所的房屋难找”只能将“印刷工厂和编辑分散在两三处”。《中央日报》编辑部曾“挤在一家杂货店里”工作,编辑部尚且如此简陋,纸张存储的库房更是无从设置。西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,印报纸张又极怕受潮,加之日机长期轰炸,更加剧了报业纸张供应和存储的困难。1939年,日军持续对重庆实行无差别轰炸,各大报馆的馆社库房大都损失殆尽,一旦“各家报馆,存纸用完……发生纸荒,必不能免”。[24](P.58)

最后,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,战时中国新闻及文化事业的复兴,拉动了文化用纸需求,供需矛盾的尖锐,使得报业纸张供应愈加捉襟见肘。抗战爆发后,内地新闻事业陆续迁至西南、西北等后方地区,尤其是重庆在“确立为陪都之后”,成为“除去沦陷区以外……全国唯一的大都市”,“一时间各大新闻机构争相来渝重新负起他们抗战宣传的责任。”战前重庆即为西南地区报业中心,拥有《新蜀报》《济川公报》《国民公报》等数十份报纸。其中《新蜀报》《国民》“皆有二三十年的历史,日刊三大张。销量很不错,在地方新闻业中是比价健全的新闻纸”。抗战爆发后,上海《时事报》《新民报》,南京《南京晚报》《中央日报》,天津《大公报》,武汉《新华日报》《大江报》《扫荡报》等知名大报先后迁至重庆,使得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,“有大报十一家,中型报二家,晚报三家”,报业竞争惨烈。抗战初期,重庆大报销量-份,普通报纸5000-6000份,即使质量较差的小报亦有2000-3000份的销量。在外来大报中“《大公报》《中央日报》《扫荡报》《新华》……上下其销量差别不过一二千份”。[13]报业发行的恢复和壮大,无形带动了新闻用纸的巨大需求,但大后方纸张供应的不足却使得供需鸿沟日渐增大,最终使纸荒爆发势不能免。

三、抗战时期中国报界的纸荒应对

(一)报界参与动员纸厂筹办,扩大纸张的生产

中国报界历来认为“报馆根本、在于纸张”,鉴于近代中国新闻纸生产能力的不足,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积极参与兴办纸厂,借助舆论的力量,引导中国各界关注纸业,从生产源头解决纸荒问题。抗战初期,“中国新式制纸业之各厂中,以制造新闻纸著名者,首推汉口谌家矶之财政部造纸厂。”该厂“所造成之报纸,曾销行于长江流域,治新闻业者多知之。”抗战爆发后,该厂“原料木材缺乏”,“资本不充,营业不振……新闻纸制造之难可知也。”[25]1933年,国民政府实业部曾联合上海报界巨头《申报》《新闻报》《时事新报》等共同认股,选定浙江温州筹建新闻纸厂,这是中国筹建纸厂“中规模最大者”。按照计划纸厂建成后全国报馆用纸“该厂可供给其半数”。1934年,《申报》经理史量才受“聘为筹备委员”,他协调《申报》《新闻报》中华、商务等出版机构募资达170万元,成为民国“新闻业十年间第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。”[26]()但该纸厂生不逢时,筹建之初即有人质疑产品“不能与洋纸竞争”,加之“抗战军兴”、最终“无形停顿”未能建成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y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16/771.html



上一篇:拥抱融媒浪潮产业反哺报业
下一篇:大数据时代湖南平板电脑与报业未来价值创新对

中国报业投稿 | 中国报业编辑部| 中国报业版面费 | 中国报业论文发表 | 中国报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