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【党史博览】书生报国唯秃笔——纪念张季鸾先

来源:中国报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9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导 语 张季鸾 ,原籍陕西榆林,出生地在山东邹平。其父张楚林曾在总兵刘厚基和知府蔡兆槐的栽培下,考取了进士,而这则是在尚武风气浓厚的榆林地区破天荒的一件事。为了报答刘

导 语

张季鸾,原籍陕西榆林,出生地在山东邹平。其父张楚林曾在总兵刘厚基和知府蔡兆槐的栽培下,考取了进士,而这则是在尚武风气浓厚的榆林地区破天荒的一件事。为了报答刘蔡二人的恩德,张楚林在家中设立了两人的牌位,令子孙后代供奉祭拜,这种报恩的思想对年幼的张季鸾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张季鸾后来在《归乡记》中就曾写道:“······我的人生观,很迂浅的。简言之,可称为报恩主义。就是报亲恩、报国恩、报一切恩!”“我的思想,是赞成维持中国的家族主义,但是要把它扩大起来······从报答亲恩,扩大为报答共同的民族祖先之恩。”张季鸾的这种报恩思想在后来的办报实践中,体现出来的就是以文章报国


张季鸾(1888—1941)

1926年张季鸾同吴鼎昌、胡政之合作,成立新记公司,接办天津《大公报》。在此后,张季鸾担任新记《大公报》总编辑及社论主笔达十五年。这期间,中国内忧外患,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,社会动荡不安,而张季鸾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将其“文章报国”,“新闻救国”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通过报刊为载体发表言论,针砭时弊,辨析时局,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
中间排左起:左一张季鸾,左二吴鼎昌,左三胡政之

1926年至1927年间,张季鸾曾发表过三篇社论,矛头直指吴佩孚、汪精卫、蒋介石,这三篇敢于直斥政治权贵的社论史称“三骂”。

其中,“第一骂”是1926年12月4日发表的《跌霸》一文,对吴佩孚的军阀统治之所以落得现今结局的一次鞭辟入里的分析:“吴佩孚独霸一时,为迷信武力统一之一人···识者不待其踞蹐郑州,早知其必演跌霸一剧矣。”

“第二骂”是汪精卫,1927年11月4日张季鸾在报纸上发表社论《呜呼领袖欲之罪恶》,对汪精卫在北伐革命中的反复无常之举进行痛斥:“特以‘好人为上’之故,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,则直罪恶而已”,同时也一针见血指出彼时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在于“领袖欲与支配欲为之祟耳”。

“三骂”最后一篇是针对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,张季鸾在《蒋介石之人生观》中对蒋宋联姻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,痛斥蒋介石“离妻再娶,弃妾新婚”、“兵士徇生,将帅谈爱”,揭露蒋介石为人虚伪,“不学无术,为人之祸”。这“三骂”表明了张季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敢于去直面社会黑暗并予以深刻揭露,尖锐抨击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的腐败与混乱。

张季鸾出席“大公报号”滑翔机在珊瑚坝机场的飞行表演

不仅是对国内政治腐败黑暗的混乱局面尖锐的揭露,张季鸾在其社论文章中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刻洞悉,并预见日本对华侵略的事态趋势。台湾学者陈纪滢曾在《报人张季鸾》一书中说:“季鸾先生洞察时事,眼光之敏锐与远大,就中日关系来说,先知先觉,是最权威的政论家。”

1931年7月张季鸾发表过一篇《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》,在“九一八”事变前,就对日本对中国侵略野心表达了忧虑和预见,在“九一八”事变之后,他再发社论《国家真到危重关头》,对事变后国内外的局势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,认为日本发动事变的目的并不在于侵占东三省,而在于灭亡中国,提醒国民:“中国至此,已非国耻问题,而真为存亡问题。”此后,张季鸾根据日本对华政治军事行动的最新动态,从不同的角度对时局变化进行分析,旨在提醒国民“救亡图存”。

在1941年张季鸾病逝前19天,时值日本对重庆空袭轰炸期间,他仍坚持用笔墨文章激励国民抗日救国的情绪。在1941年8月18日,张季鸾病榻上对王芸生说:“我们必须想个说法打击敌人。”于是便有了那篇著名的社论《我们在割稻子》——“在最近的十天天气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,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了金黄稻子。让敌机尽管来吧,让它来看看我们割稻子。抗战到今天,割稻子是我们的第一等大事。有了粮食,就能战斗。”在字里行间,透露出张季鸾对于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信念,也鼓舞了广大民众。

张季鸾(二排右四)与大公报同仁合照

张季鸾一生作为一名报人,一名文人,他不是一位政治家,更不是一位军事家,但是他却能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,见人所未见,敢言人所不敢言,这不仅是其长期办报所积累的职业敏感,更是其在报业生涯中所秉持的“文章报国”的职业理想与追求。在张季鸾逝世后,重庆各界为起举行追悼会,国共双方的领袖都发来唁电,国民政府也为其颁发了褒扬令。这在中国报业史上是未曾有过的,这也说明了张季鸾一生实践“文章报国”之理念也是得到世人所认同的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y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0904/521.html



上一篇:潮馆召开常执委会 通过近期会务报告
下一篇: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快融入

中国报业投稿 | 中国报业编辑部| 中国报业版面费 | 中国报业论文发表 | 中国报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报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